一年有三輪重要的圓月,分別是元宵、中秋和中元,其中又以元宵,最是象征團圓。
元宵節,又稱上元節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燈節,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,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這個節日,代表著每一個中國人對團圓的重視,以及對新一年的美好向往。
元宵最早叫“ 浮元子”,生意人還美其名曰“元寶”。如今,北方叫元宵,南方稱湯圓。元宵依餡論,分有餡和無餡兩種,有餡元宵又有咸、甜、葷、素之分;按制作方法分,有手中搓制、竹匾水滾等諸種;按粉制區別,則有糯米面、高梁米面等。雖然做法、味道各異,但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,寓意團圓,象征全家人和睦幸福。
猜燈謎又稱“打燈謎”,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。每逢農歷正月十五,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,燃放焰火,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,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。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,所以響應的人眾多,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。
元宵節也稱“燈節”,賞花燈是山西人民歡慶元宵節必備的一種形式。在居民集中地,在繁華熱鬧區,滿街掛滿燈籠,燈光搖曳,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。街頭巷尾,紅燈高掛,有宮燈,獸頭燈,走馬燈,花卉燈,鳥禽燈等,吸引著觀燈的群眾。廣場的放煙火活動,更增添一份濃郁的節日氛圍~
劃旱船,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動作,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。旱船不是真船,多用兩片薄板,鋸成船形,以竹木扎成,再蒙以彩布,套系在姑娘的腰間,如同坐于船中一樣,手里拿著槳,做劃行的姿勢,一面跑,一面唱些地方小調,邊歌邊舞,這就是劃旱船了。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,搭檔著表演,則多半扮成丑角,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。
耍龍燈也稱“舞龍”。中華民族崇尚龍,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。耍龍燈在中國漢代民間就已相當普遍。唐宋時期的“社火”“舞隊”表演中,“耍龍燈”已是常見的表演形式。正月十五舞龍燈,載歌載舞的喜慶氛圍,流傳于很多地方。
歡
度
元
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