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工程機械產業10大趨勢!
發表于:2021-01-12
來源:挖配寶
2020年是充滿變動的一年。調整越劇烈,
一些重要趨勢越在加速深化,加速變為現實。
趨勢一 :全球工程機械產業,中國地位再獲實質性提升——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中,中國入榜企業銷售額“破歷史”地成為第一。
2020年前三季度,受疫情和產業周期多重因素影響,全球工程機械產業,歐美日企業銷售額下滑幅度普遍超過20%;相反,中國工程機械市場一枝獨秀,主流制造商平均實現了20%以上的增長。考慮到歐美日市場劇烈下滑和中國的大幅增長,2020年全年進入50強榜單的中國企業銷售額會超過美國,成為全球第一。
趨勢二:中國工程機械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,頭部企業優勢更加明顯。
2020年,中國工程機械行業,越是領先的企業,增長表現越出色。新一屆50強榜單中,入榜的11家中國企業,前三強的銷售額是282.86億美元。整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,包括臨工在內的前5強企業銷售額為345.07億美元。除了前五強之外的近百家企業,銷售額總額不足500億元人民幣,合計約72億美元。這意味著,前5強的的集中度已經達到79.46%。無疑,行業集中度正在進一步提升。未來,中國工程機械行業,領先陣營基本上不會在發生太大變動,最多會有一些頭部企業排名之間的“微調”。
最近幾年,中國挖掘機行業再現高增長。對于中國制造商而言,這絕不僅僅是一個“擴大規模與銷量”的機會,更是中國品牌能否借機躋身世界產業最前列的入場券。
全球范圍,挖掘機業務是決定企業規模、利潤和地位的最關鍵一環——排名前十的企業產品線布局就是最好的印證。未來,中國工程機械制造商要撬動全球產業格局,鞏固自身產業地位,挖掘機是必須做好做強的產品。但同樣置身中國挖掘機市場,不同本土企業之間,戰略選擇或應有所側重。借鑒日本、歐洲、美國挖掘機行業的經驗,未來中國挖掘機制造商在產品維度上的分工,一定會更多元、更細化——其中既有全系列產品制造商,也有專注于高端設備的品牌,更有專門生產小型、特種挖掘機的企業。之于超大型、高端產品而言,一些本土企業的突圍無疑相當成功。而另一些產業資源有限的企業,與其拉長戰線,苦苦作戰,倒不如在小型特定產品線上尋求突破,后者其實更加有效。
趨勢四:中國塔機發展史上“最激烈的一戰”正在拉開。
2020年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,塔機成為熱度最高的細分領域之一。不僅是傳統領軍者中聯重科繼續全力猛進,徐工、三一也摩拳擦掌參與其中。如果再加上外資巨頭——馬尼托瓦克波坦,三家挑戰者的介入,注定會在未來引發一場中國塔機產業史上最激烈的大戰。
趨勢五:破碎篩分產品或成下一個風口,綜合性制造商介入或給行業帶來巨變。
誰搶到破碎篩分領域的領跑權,誰就能在行業下一輪風口收獲更多。近段時期,曾經不怎么被關注的破碎篩分設備板塊一時間成為“焦點”。綜合性制造企業中,除了柳工美卓在此大手筆發布新產品和解決方案以外,徐工、中聯重科、三一也已經在此推進重大動作。雖然目前,這個領域已經出現了幾家優勢企業——比如國外企業克磊鏝、美卓、凱斯特、美斯達,但隨綜合性企業“兇猛”進入,中國破碎篩分設備領域格局,一定會發生一次巨變——就像中國高空作業設備行業所發生的那樣。對于中國工程機械制造商而言,全球收購與合作,一定是必然選擇;這是中國工程機械融入全球,打破地域壁壘的關鍵。
日本企業融入歐美,歐洲企業進入美國,北美企業深入歐洲,無一不經歷了這一步。小松的全球化拓展中,曾收購德國礦用挖掘機制造商,并聯手歐美礦車企業;日立建機、多田野亦是如此。美國制造商馬尼托瓦克,也曾收購歐洲品牌格魯夫。而瑞典企業沃爾沃建筑設備,也曾拿下美國英格索蘭的路面設備業務。歐美日系企業全球拓展,尚需以收購相互滲透,何況是文化差異更大、市場壁壘更高的中國企業呢?未來中國進入全球,并購一定會成為最重要的開拓手段。何時開始,何時高潮,充其量只是時間和機會問題。近期,幾家中國工程機械頭部制造商推出的產品中,“高端化”、“大型化”的設備,占比很高。比如徐工16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、4000噸級履帶起重機、35噸級裝載機、200噸級挖掘機,比如中聯重科全球最長臂架泵車、全球最大平頭塔機、大噸位智能化工業車輛,比如三一125噸級挖掘機,比如柳工智能裝載機和E系列挖掘機,比如臨工50噸級混合動力挖掘機、6噸靜壓傳動裝載機等,這些在技術、品質、性能上“底氣越來越足”的產品,現實出中國工程機械制造商,已經初步實現“高端化轉型”。
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,讓產業互聯網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揮了巨大作用。企業經營和運營云端化,設備管理與市場監測數據化,客戶溝通全時化,制造商和終端用戶之間的了解與互動,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;整個行業因疫情而受到的影響,也比2003年非典期間更可控,企業對此也更為淡定。產業互聯網的深入應用,讓制造商和客戶的溝通更直接,更頻繁;當然某種程度上,這也是制造商和用戶共同喜聞樂見的。互聯網在縮短制造商和用戶距離的同時,也在改變著行業渠道體系,尤其是代理商所扮演的角色。代理商的職能中,“服務”正占據更重要的地位。一方面是客戶與制造商溝通更緊密,制造商線上直銷功能越來越強大;另一方面,中國工程機械市場進入存量階段,銷量數據都歸于穩定;再者行業、客戶不斷成熟,客戶選擇也會進一步固化。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,行業渠道規模、代理商數量勢必進一步收縮;各個企業的代理商也會出現整合。畢竟龐大如卡特彼勒,在中國只有三家代理商。代理商數量減少,他們的發展模式、業務模式也勢必出現重大調整和創新。2020年上海bauma展會雖然受疫情影響縮水不少,但大型制造商的用戶活動依然熱鬧??墒?,越來越多的大用戶、超級用戶,不再“趕場”式地穿梭參與各個品牌活動。同時,制造商也通過“客戶聯盟”、“戰略合作”等方式,把核心用戶“看得更緊”。雖然在最終購買環節,用戶還是會有所猶豫、搖擺,但他們的“品牌忠誠度”已經萌發,未來必然會加速形成。
趨勢十:中國核心部件配套商發起仰攻,國外品牌地位松動
中國工程機械配套領域,本土品牌的“朋友圈”不斷擴大——除了與中國主流主機制造商合作外,他們甚至成為國外領先企業的供應商。這場突破,最先來自膠管、座椅等“周邊”產品,繼而迅速拓展到更多核心配套體系點位;向核心部件領域高端上探的行動,讓之前穩占據中國市場領先地位的外企,也受到了觸動。顯然,目前絕對是中國本土配套制造商最好的時代,但當下也還遠不是一個的拐點。未來,在高處繼續突破,面臨的挑戰和困難會更大。